劉統勳 |
---|
大清刑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
籍貫 | 山東青州府諸城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延清,號爾鈍 |
---|
諡號 | 文正 |
---|
出生 | 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
|
---|
逝世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
---|
親屬 | (子)劉墉 |
---|
|
|
劉統勳(1700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縣(今属于高密)逄戈庄村人,祖籍江南省砀山(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南直隶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清朝政治人物。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之後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内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病逝,享壽73歲。
劉統勳為人正直,以能諫著稱,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都有顯著政績,為官四十多年,身兼數職,始終清廉,不曾貪污受賄[1]。乾隆帝評價:「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諡號「文正」。
乾隆後期重臣刘墉即劉統勳之子。
生平
康熙朝
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劉統勳生於山東青州諸城。他的父親劉棨官至四川布政使,他自幼時接受完整的儒家教育[1]。
雍正朝
雍正二年(1724年),劉統勳中甲辰科进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编修,歷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詹事、內閣學士等職位。
乾隆朝
乾隆元年(1736年),劉統勳受到乾隆帝的重用,曾到浙江學習治水,對他往後處理治河事務很有幫助。二年(1737年),他被任命為刑部侍郎,不久後因為母親去世,而中斷官員生涯三年。乾隆六年(1741年),劉統勳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曾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公訥親而名聞朝野。之後他一路升遷為漕運總督、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内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乾隆帝對他深為倚重,重要的軍國大事,都曾召見他討論。乾隆二十年阿睦爾撒納叛,因定西將軍永常率部從木壘撤退,乾隆帝責他附和永常不救班第,被籍沒奪職,其子劉墉亦被奪職,與在北京子孫皆下牢獄。二十一年六月,授刑部尚書。二十二年加太子太保。二十三年,調吏部尚書。二十四年,命協辦大學士。二十六年,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二十八年,任上書房總師傅,兼管刑部。三十八年(1773年)于上朝途中病危。乾隆帝听闻,命令福隆安携带药物前去探视,但为时已晚。乾隆帝亲临治丧,看到他生活如此简朴,不禁痛哭。丧仪过后返回宫中,行至乾清门再度情绪失控,痛哭流涕地向群臣褒奖刘统勋的功绩。[註 1]。
成就
治河事蹟
劉統勳自乾隆元年便隨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至乾隆十三年,劉統勳與大學士高斌巡按山東賑務,並勘查河道。當時運河盛漲,其從濬聊城引河,將運河引導入海將德州哨馬營和東平戴村兩處堤壩的高度降低,秋後又將沂州江楓口兩處堤壩的高度提升。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潰壩和水災,使河道得以疏通。
乾隆十八年,奉命察勘江南河工,並對其中的不少弊端進行了改革,如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及高郵車邏壩決堤,其與尚書策楞往視察后聯合上疏為河員虧帑誤工。同年九月,銅山小店汛河決,劉統勳上疏同知李焞、守備張賓呈報稽誤。乾隆以兩人平日侵帑且不作為,河漲任其衝決,下令處死,並令高斌、張師載監督行刑。同時劉統勳改駐銅山督塞河,同年十二月完工。
大學士陳世倌疏言:黃河入海,套櫃增多,致壅塞,乾隆命其往勘查。劉統勳疏言:「海口舊在雲梯關,今海退河淤,增長百餘裡,櫃套均在七曲港上,河流無所阻遏。」乾隆以河道總督顧琮請於祥符、滎澤等縣建壩,並濬引河,命劉統勳前往勘查。其認為:「擇地培堤壩,引河上無來源,中經沙地,易淤墊」應當作罷,該建議被乾隆採納。
乾隆二十一年六月,銅山縣孫家集漫工,時任江南河道總督富勒赫解任,命統勳暫代其職。該年入冬完工。二十二年,命其赴徐州督修近城石壩。
乾隆二十六年八月,其與協辦大學士兆惠勘查河南楊橋漫工。同年十二月完工。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南巡命其與兆惠勘查高、寶河湖入江路,上疏請開引河,擇地築閘壩。上諭謂:「所議甚合朕意。」又以直隸景州被水,命其勘查德州運河,劉統勳上疏言:「請移吏董理四女寺、哨馬營兩引河,毋使淤閼」。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前往江南主持清理黃河入海口淤塞工程事宜。次年主持運河勘察與清淤工作。
評價
劉統勳為官清廉[註 2],不結朋黨,敢言直諫,勇於任事,因此深得乾隆帝的敬重與信賴。當他病逝後,乾隆帝聞訊说:“朕失去一股肱!”“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乾隆帝評價:「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贈太傅,諡「文正」[2]。
乾隆在所作《懷舊》詩中稱讚其:“遇事既神敏,秉性複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道光在《諸城縣令》稱讚劉統勳:其“剛毅篤棐,允直機密,襄贊綸扉,隨事獻納,推賢黜佞,為百餘年名臣第一。數讞大獄,無縱無枉。家故有田數十畝,敝廬一區,服官五十餘年,不增尺寸……”
劉統勳在治水方面獲得重要成果,懲治貪贓枉法的官員,因而受到百姓的愛戴。河南、山東等地的百姓紛紛為他建立祠堂[3]。
註釋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清史稿/卷302》,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参考文献
引用
- ^ 1.0 1.1 童超. 第50章第1節(直言能諫堪大任)〉. 《康乾盛世》. 2010: 188–189頁.
- ^ 童超. 第50章第3節(一生廉潔 兩袖清風)〉. 《康乾盛世》. 2010: 190–191頁.
- ^ 童超. 第50章第2節(治河懲貪濟蒼生)〉. 《康乾盛世》. 2010: 189–190頁.
来源
官衔
|
前任: 汪由敦
|
吏部漢尚書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壬子-乾隆二十六年五月丁未 (1758年3月4日-1761年6月11日)
|
繼任: 梁詩正
|
|
---|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 |
---|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81名 | 汪由敦 - 王 峻 - 趙大鯨 - 李重華 - 熊直宋 - 徐天麒 - 徐延熙 - 熊暉吉 - 周廷燮 - 于 枋 吳龍應 - 李清植 - 吳應枚 - 程 班 - 開 泰 - 謝朋庚 - 劉統勳 - 嚴源燾 - 畢 漣 - 諸 錦吳兆雯 - 儲元升 - 儲龍光 - 王廷琬 - 陳 浩 - 朱 陵 - 郭 振 - 吉 士 - 尹会一 - 應 雯 胡 兟 - 薛士中 - 蔣振鷺 - 呂守曾 - 姚 璨 - 莊敦厚 - 陳齊登 - 李壽彭 - 吳鳴虞 - 顧 贄 羊煥然 - 賈如璽 - 徐 瑗 - 陳紹芳 - 孫揚淦 - 呂日登 - 陳大玠 - 雅爾納 - 馮元方 - 金名世 鄧澤永 - 屠嘉正 - 史 茂 - 劉 保 - 傅輝文 - 沙長祺 - 楊士鑑 - 鄭拔進 - 高景蕃 - 李應機 趙鑑遠 - 王泰甡 - 包 濤 - 顧維鑄 - 劉良璧 - 岳生夔 - 石去浮 - 俞 荔 - 王 璵 - 朱良裘 葉居仁 - 吳日燝 - 陳暠鑑 - 安 偲 - 朱 煐 - 李之崢 - 宋嵩巘 - 貴 昌 - 李國相 - 周長發金 銘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216名 | 徐立御 - 吳祖留 - 馮祖悅 - 程開業 - 曾道亨 - 金 相 - 陶良瑜 - 車 栢 - 饒允服 - 恒 德 龔健颺 - 周龍官 - 程 恂 - 楊 瓚 - 張 礨 - 周家相 - 秦伯龍 - 丁 煌 - 郭 位 - 陳 璟 陳之潗 - 邱上峯 - 屠應麟 - 傅 𡒍 - 王文清 - 馬 嚴 - 張鍾秀 - 謝重燦 - 唐之元 - 胡南藩 周大璋 - 杨凤然 - 唐傳鉎 - 潘思榘 - 劉廷元 - 李子靖 - 陳鳳友 - 嚴遂成 - 徐允年 - 阮汝璟 黃在中 - 施陽林 - 陸 培 - 聶蟾宮 - 陳 綱 - 李 紘 - 趙立身 - 陳慶門 - 魏世隆 - 祕象震 王建中 - 景 份 - 劉所說 - 陳世翰 - 邱軒昂 - 陸汝欽 - 楊廷爲 - 王錫九 - 王德纯 - 張孝揚陳慰祖 - 朱 檠 - 曹大隆 - 運 太 - 李 涵 - 林日煟 - 房 璋 - 程錫琮 - 何其忠 - 趙 瑛 方增文 - 張忠震 - 吳開業 - 趙 晃 - 劉成德 - 周大律 - 李士傑 - 汪 壎 - 廖必琦 - 章 台 鄧世杰 - 劉振斯 - 色 誠 - 劉 幹 - 張 素 - 黎 楨 - 張士璉 - 謝鍾齡 - 葉潔齊 - 程光鉅 陶士倧 - 閻廷佶 - 阮維誠 - 王祚昌 -覺羅祿保- 藺 壔 - 馮鴻模 - 何宗韓 - 江允溥 - 沈維崧吳澄清 - 任之彥 - 王鴻薦 - 楊永昇 - 蔡 澍 - 長 庚 - 鹿謙吉 - 光成采 - 張天保 - 胡 星 徐汝升 - 羅 經 - 劉元暉 - 何世華 - 蠻 子 - 陳 沆 - 夏封泰 - 劉重選 - 余士依 - 伍 環 蘇作睿 - 艾 芳 - 冷時松 - 袁學謨 - 葉 祝 - 武聯馨 - 姚夢鯉 - 章國錄 - 藍正春 - 李子吟 文 昭 - 舒兆夔 - 駱夢觀 - 羅廷猷 - 劉世熹 - 趙麟趾 - 李翔鱗 - 蕭啓棟 - 李玉璋 - 鄭 重 于凝祺 - 馬光學 - 謝 寶 - 鄭登瀛 - 夏之瑚 - 陳 鳳 - 田種玉 - 欒 瑜 - 李大章 - 楊文桂 李廷宋 - 王 灝 - 董廷光 - 郝 霔 - 楊如松 - 吳希陵 - 張 復 - 趙 仕 - 劉德成 - 楊四奇張炳題 - 梁漢鼎 - 宋 暲 - 文 保 - 林叢光 - 趙耀甲 - 鄧 鈺 - 余聖言 - 王 棫 - 谷 旦 高厚望 - 周 相 - 黎東昂 - 徐濟言 - 李成龍 - 李 時 - 楊 佺 - 邱 韻 - 陳獻可 - 周傳昌 李甲第 - 趙錫孝 - 鄭 宜 - 孔傳堂 - 單 謂 - 王 轍 - 邹玉章 - 傅 鼐 - 舒 明 - 謝志遠 汪作楫 - 查克丹 - 黃光岳 - 安脩德 - 郭如岐 - 彭心鑑 - 張孚至 - 燕文僎 - 傅百揆 - 牟曰笏 武聯鞶 - 祝萬章 - 屈 模 - 袁志潔 - 張聖訓 - 徐 璉 - 尹京衞 - 安 佑 - 岱 金 - 魏希范 吳天鋕 - 暢于熊 - 趙士麟 - 宋汝梅 - 王 溥 - 張泰基 - --- - --- - --- - --- |
---|
|
|
---|
歷任正總裁 | |
---|
歷任副總裁 | |
---|
總閱官 | |
---|
總纂官 | |
---|
總校兼提調官 | |
---|
翰林院提調官 | |
---|
武英殿提調官 | |
---|
協勘總目官 | |
---|
校勘永樂大典 纂修兼分校官 | |
---|
校辦各省送到遺書 纂修官 | |
---|
黃簽考證 纂修官 | |
---|
天文算學 纂修兼分校官 | |
---|
繕書處複校官 | 王燕緒 - 朱 鈐 - 何思鈞 - 倉聖脈 - 楊 炤 - 徐以坤 - 潘有為 - 劉純煒 - 葉佩蓀 - 章維桓 - 程嘉謨 - 孫 溶 繆 琪 - 楊懋珩 - 吳紹澯 |
---|
繕書處分校官 | 張書勳 - 季學錦 - 錢 棨 - 金 榜 - 張秉愚 - 項家達 - 楊壽楠 - 裴 謙 - 張能熙 - 汪學金 - 嚴 福 - 孫希旦羅修源 - 朱 攸 - 邱庭漋 - 錢 樾 - 周 瓊 - 吳錫麒 - 蔡廷衡 - 翟 槐 - 施培應 - 吳舒帷 - 何 循 - 顏崇潙 張九鐔 - 王天祿 - 馮敏昌 - 朱 紱 - 閔惇大 - 劉汝謩 - 高棫生 - 范來宗 - 馬啟泰 - 戴聯奎 - 方 煒 - 徐如澍戴心亨 - 戴均元 - 孫玉庭 - 許 烺 - 沈孫璉 - 盧 應 - 錢 栻 - 胡 榮 - 程昌期 - 何西泰 - 盧 遂 - 沈清藻洪其紳 - 李奕疇 - 溫常綬 - 王福清 - 德 生 - 李鼎元 - 張 位 - 蕭廣運 - 蕭九成 - 王允中 - 龔大萬 - 羅國俊 錢世錫 - 饒慶捷 - 汪 昶 - 郭 寅 - 王汝嘉 - 王鍾健 - 馮 培 - 李廷敬 - 吳蔚光 - 徐文榦 - 曾廷橒 - 祖之望范 鏊 - 胡必達 - 陳 墉 - 陳文樞 - 王 受 - 王朝梧 - 蔡共武 - 潘紹觀 - 蔣予蒲 - 馮集梧 - 曾 燠 - 吳紹浣 鍾文韞 - 俞廷棆 - 侍 朝 - 張慎和 - 牛稔文 - 呂雲棟 - 胡 敏 - 王慶長 - 龔敬身 - 張 培 - 李 楘 - 汪日章吳 俊 - 方維甸 - 王 璸 - 吳紹昱 - 毛上炱 - 盛惇崇 - 杜兆基 - 雷 純 - 宋 鎔 - 裘行簡 - 李斯咏 - 方大川 金光悌 - 劉圖南 - 李 荃 - 胡紹基 - 董聯瑴 - 程 琰 - 王學海 - 楊世綸 - 閔思毅 - 邱桂山 - 馬猶龍 - 甄松年 沈 琨 - 鮑之鍾 - 王 照 - 王中地 - 費振勳 - 沈叔埏 - 顧宗泰 - 楊 揆 - 洪 梧 - 江 璉 - 孫 球 - 徐秉敬 秦 瀛 - 黃秉元 - 張敦培 - 潘奕隽 - 張曾孝 - 石鴻翥 - 趙秉淵 - 劉 英 - 沈鳳輝 - 溫汝适 - 賈 錟 - 章 煦葉 菼 - 郭 晉 - 毛鳳儀 - 竇汝翼 - 張 塤 - 汪師曾 - 言朝標 - 趙懷玉 - 徐步雲 - 宋枋遠 - 吳翼成 - 李元春劉源溥 - 陳 木 - 周 鋐 - 卜維吉 - 金學詩 - 黃昌禔 - 汪錫魁 - 袁文邵 - 汪日贊 - 金兆燕 - 張曾炳 - 沈 培 蔡 鎮 - 吳 垣 - 常 循 - 李 巖 - 張志楓 - 劉光第 - 劉景岳 - 郭祚熾 - 柴 模 - 吳樹萱 - 李 駿 - 陳 林施光輅 - 宋 炘 - 朱 炘 - 王鍾泰 - 高 中 - 王友亮 - 王彝憲 - 田尹衡 - 胡予襄 - 徐立綱 - 傅 朝 - 胡士震 孫 梅 - 葉 蘭 - 汪 鏞 - 王家賓 - 羅萬選 - 楊素楠 - 蔣 寬 - 吳甸華 - 張虎拜 - 湯 垣 - 康儀鈞 - 嵇承志潘庭筠 - 章宗瀛 - 陸 湘 - 蔡必昌 - 翁樹棠 - 繆 晉 - 曹錫齡 - 吳錫齡 - 呂雲從 - 朱衣魯 - 張運暹 - 鄭 燨 李光雲 - 陳夢元 - 祁韻士 - 吳冀成 - 吳啟泰 - 葉元符 - 趙 雯 - 郭在逵 - 許兆棠 - 江 漣 - 徐 準 - 甘立猷 邵志望 - 周 炎 - 單可基 - 秦瀛煦 - 李傳燮 - 雷 震 - 沈 颺 - 陳嗣龍 - 王元照 - 石養源 - 靖本誼 - 徐秉文 錢至純 - 丁履謙 - 沈步垣 - 阿 林 - 茅元銘 - 周宗岐 - 江德量 - 涂日煥 |
---|
篆隸分校官 | |
---|
繪圖分校官 | |
---|
繕簽官 | 費振勳 - 羅錦森 - 王錫奎 - 王 鵬 - 平 遠 - 徐志晉 - 張經田 - 金應璸 - 胡 鈺 - 吳鼎揚 - 孫 衡 - 虞衡寶 汪人憲 - 葉紹楏 - 金芝原 - 陳 昶 - 施 源 - 陳景良 - 韋協夢 - 張 坤 - 吳慕增 - 裘增寿 - 孫廷召 - 張中正 龔 協 - 馮桂芬 - 李晉垿 - 錢開仕 - 馮 晟 - 懷 沅 - 謝恭銘 - 謝文榮 - 田文瑄 |
---|
督催官 | |
---|
翰林院收掌官 | 安盛頓 - 文 英 - 富 廉 - 舒明阿 - 白 瑛 - 英璽德 - 榮 安 - 明 福 - 博 良 - 恆 敬 - 那 善 - 長 亮 經 德 - 慶 明 - 盛 文 - 張純賢 - 福 智 - 承 露 - 熊志契 - 馬 蓁 - 舒 寧 - 明 啟 - 觀 成 - 倭生額 常 寧 - 敏 圖 |
---|
繕書處收掌官 | 田起莘 - 吳應霞 - 史國華 - 德克進 |
---|
武英殿收掌官 | 阿克敦 - 敷注禮 - 德 光 - 廣 傳 - 陸達塞 - 海 寧 - 準提保 - 伊昌阿 - 海 福 - 德 明 - 福 慶 - 永 清 惠 保 - 八 十 - 阿誠明 - 舒和興 - 梁海福 - 王海福 |
---|
武英殿監造官 | 劉 淳 - 紹 言 - 伊靈阿 - 永 善 - 福克精額 - 蘇楞額 - 長 闈 - 依清阿 |
---|
特開修書館: 明史館 . 三禮館 . 通鑑綱目館 . 孝經館 . 春秋館 . 律呂正義館 . 硃批諭旨館 . 會典館 . 八旗通志館 明紀綱目館 . 古今圖書集成館 . 四朝詩修書處 . 子史精華修書處 . 一統志館 . 藏經館 . 清字經館 . 文穎館 . 醫書館 |
諸城劉必顯家族1 |
---|
|
註1:本家族樹僅列出家族中翰林、進士與有官職者,以及對譜系關聯較重要的人物,其余子女未包括在內。 註2:劉墉無子,以侄劉錫朋繼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