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名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以号行,中国湖南省安福縣(今临澧縣)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中共五老。
生平
早年
自小受到戊戌变法影响,思想开明,1902年考入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1903年考取公费生,赴日本留学,1904年入东京弘文学院,1905年8月经黄兴、宋教仁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年底罢学回国。1906年,奉命前往长沙办理振楚学堂,1907年,又以新任吉林省巡抚朱家宝随员身份前往东北,预谋联络当地马匪反清,失败后仍留东北管理学政,直至1911年秋返回上海,随即前往湖南西部争取当地驻防官兵的支持。
二次革命至护法战争
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后,林在湖南参加二次革命,任岳州要塞司令部参谋,失败后逃往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受到孙中山的赏识。1915年,李大钊等人在日本组织了反袁团体中华学会,林伯渠、易象、容伯挺等人也组织了反袁团体乙卯学会。林伯渠为了促成两个团体的合并,多次拜访李大钊、易象等人,1916年1月30日最终合并为神州学会,并推举李大钊为评议长,林伯渠为干事,之后两人携手回国。
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林的堂兄林修梅出任湖南护国军参谋长,林任湖南总司令部参议。袁世凯退位后,林留任湖南政务厅长。1917年9月13日,林伯渠参与发动湖南南部衡阳、零陵驻军参加护法战争的行动,10月17日,林被委任为劳军使,赴前线激励士气。11月20日,护法军攻占长沙,林出任湖南财政厅长。1918年3月,长沙复为北洋政府攻占,林伯渠等被迫撤回广州。林伯渠回忆:“约在一九一八年三、四月,连续接到李大钊同志几次信,详细给我介绍了十月革命情况及一些小册子、文件,并对目前中国形势阐述了他的所见,得到很大的启发”,林伯渠正是依靠这些零碎的马克思主义知识,逐渐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真理。1919年底,南北议和,谭延闿出任湖南都督,林修梅等湘军将领被迫离开湖南,护法战争在湖南结束。此时,林参与了协助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的工作。
国共合作与北伐
四个 " 延安五老 " : 林伯渠 , 董必武 , 吴玉章 , 徐特立 ( 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 )
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林伯渠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0余名党员之一。后林奉命南下广州,任孙中山军政府参议。堂兄林修梅任军政府代理参军长,两人一同居住在广州六榕古寺附近的牛巷。在林修梅的帮助下,林伯渠研究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大量有关苏俄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当时在广州既有大量马克思主义和苏俄的文章,也有不少无政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介绍。林伯渠、林修梅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比较分析后一致认为:“无政府主义主张不要政府,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乃是不切中国实际的空谈;中国的劳苦大众虽然辗转呻吟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官僚的压迫、剥削之下,目前尚缺乏组织,却蕴藏着无比巨大的革命力量,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无视这种革命力量,主张先发展实业,慢谈社会革命,无非是为资本家效劳。”最后他们得出结论“相信马克思派的共产主义在中国今日社会情形最为适合”。林修梅为了帮助林伯渠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甚至打算资助林伯渠前往苏俄,“实地视察苏维埃实际设施,以备日后参考”。1921年10月15日,林修梅病逝于广州。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林再度流亡上海。下半年他同李大釗一起參加孫中山同蘇俄代表越飛的會談。1923年1月2日国民党改进大会召开,通过了党纲和总章。按总章规定,国民党设本部,管理全党事务,本部下设五部,林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大力吸收共产党人张太雷、夏曦、刘少奇、彭湃等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林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农民部长,一个多月后前往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下的汉口负责在日租界新建国民党汉口执行部工作,常务委员覃振、张知本、林伯渠;秘书处秘书于若愚;组织部长林伯渠(兼),秘书李实蕃等。1924年6月失败返广州。年底,林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林又随同扶柩至北京西山碧云寺。1925年5月,林回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7月1日,林出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8月,廖仲恺遇刺后,林出任代理中执委常委,兼理秘书处,进入国民党领导核心。10月至11月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时,国民党右派掀起反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共合作的政流,时任国民党中执委和代理中央常委的林伯渠与在广东的其他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共同发电斥责,并号召海内外全体党员同国民党右派坚决斗争。国民党二大上,在林伯渠等人的努力下,国民党二大作出了弹劾西山会议派的决议、永远开除谢持、邹鲁的党籍,书面警告居正、石青阳、叶楚伧等人,训令戴季陶。林再次当选为中央执委、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共9人),还被任命为中央秘书处秘书,并担任财务审查委员会主席,兼中央农民部长。向国民党中央提出筹设农民运动委员会,并亲自拟定组织大纲和拟聘请的委员名单。农民运动委员除本人以农民部长身份兼任主席外,还有毛泽东、陈公博、甘乃光、宋子文、谭植棠、萧楚女、阮啸仙、罗绮园8人。在农民运动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林伯渠决定扩大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名额,将改变以往各届农讲所主要招收广东学员的办法,改为主要是招收广东以外各省的学员,聘请毛泽东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为了宣传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总结和传播农民运动的经验,林伯渠还推动编辑、出版了许多刊物和书籍,如《中国农民》月刊、《农民丛书》、《农民运动小丛书》,以及《农民运动须知》、《孙中山先生对农民之训词》、《中国国民党与农民问题》、《农民国际》等。这些刊物和书籍,既有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政策,又有具体做法和经验,密切联系实际,通俗易懂。
1926年3月20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整理党务案”后,林辞去了中央农民部部长、中央财务委员、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等职,擔任程潜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的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7月20日,参加北伐。9月20日,蒋介石邀请林前往北伐军总部工作,林遂随军先后至南昌、九江。1927年2月,林返回汉口,其后出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委员、武汉国民政府军委秘书长。3月26日,林前往南京,拟按武汉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密令逮捕蒋介石[1],但被南京卫戍司令程潜拒绝。
国共内战和抗战时期
不久,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宣布分共,林伯渠退出国民党,前往庐山。8月1日,林参加了南昌起义。10月3日,林伯渠等非战斗人员离开部队,前往香港,后经上海、神户、符拉迪沃斯托克前往莫斯科,入莫斯科中山大学进修。期间,与瞿秋白、吴玉章和苏联学者等人参与设计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林回国,前往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部部长兼任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1934年10月10日,林参加长征,任总没收委员会主任,负责为中国工农红军筹集军饷,后又担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
1935年,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林伯渠转而担任当地政府财政部长。1937年2月24日,林伯渠奉命负责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7月27日,林作为中共代表团一员前往西安,与国民政府展开谈判。国共第二次合作后,9月6日,林正式出任陕甘宁边区主席。1938年4月12日,林又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10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40年10月,林返回延安,专注于边区政府工作。1942年2月,林又担任了陕甘宁边区学习指导委员会主任一职,负责在政府系统中开展整风运动,他反对康生发起的抢救运动,争取到了毛泽东“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批示,促使这次抢救运动没有大规模发展。
宋庆龄和林伯渠在东北
1944年2月17日,林奉命前往重庆,与国民政府重开谈判。11月,谈判无疾而终,林遂返回延安。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林被选为中央委员,其后又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1948年12月26日,林伯渠调往西柏坡中共中央工作,卸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一职。1949年3月26日,林作为中共谈判团一员,在北平与张治中率领的国民政府代表团进行结束内战的谈判,未果。8月,林又代李维汉负责全国政协的筹备工作,9月30日,林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次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4年9月,他出席第一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期间并发言[2]。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八屆一中全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1960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4歲。
2013年4月,林伯渠的骨灰由北京迁回其家乡常德临澧修梅镇。[3]
林伯渠的女儿们和孫維世在莫斯科 : 林琳 ( 左 ) , 林利 ( 右 ) , 1945
家庭
- 第一任妻子:伍复明
- 长女:林秉权
- 二女:林秉蘅(有时也称林秉衡)
- 子:林秉益,是林利、林琳的哥哥,林秉权、林秉蘅的弟弟。
- 三女:林利(原名林秉佑)。文革期间卷入“李立三苏修特务集团”案而坐牢7年。
- 四女:林琳(原名林秉琪)[4]
- 第二任妻子:范乐春,中央苏区时期结婚。
- 子:林苏生,范乐春所生。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名字叫“赖平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当作邓子恢的儿子寻回,起名邓苏生(而邓子恢的儿子范宜德被当作林伯渠的儿子寻回,取名林秉苏)。不久,双方发现弄错。邓子恢去世后,林秉苏改名邓瑞生,邓苏生改名林苏生。
- 第三任妻子:李俊,1937年在延安结婚,后离婚。
- 第四任妻子:朱明(1919年出生),1945年5月结婚,与林伯渠年龄差距33岁。因写揭发江青的匿名信而被定为“18号案件”,1961年自杀身亡。[5]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
1924年1月30日-1926年1月16日 |
總理 | |
---|
中央執行委員 | |
---|
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 |
---|
中央監察委員 | |
---|
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 |
---|
|
|
---|
1926年1月16日-1929年3月26日 |
中央執行委員 | |
---|
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
- 白云梯(1928年2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 毛泽东(1928年2月開除黨籍)
- 许甦魂(1928年2月開除黨籍)
- 周啟剛(1928年2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 夏曦(1928年2月開除黨籍)
- 邓演达(1928年2月開除黨籍)
- 韩麟符(1928年2月開除黨籍)
- 路友于(1928年2月已故出缺)
- 黄实(1928年2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 董必武(1928年2月開除黨籍)
- 屈武(1928年2月開除黨籍)
- 邓颖超(1928年2月開除黨籍)
- 王乐平(1928年2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 陳嘉佑(1928年2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 陈其瑗(1928年2月停止職權)
- 朱霁青(1928年2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 丁超五(1928年2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 何應欽(1928年2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 陈树人(1928年2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 褚民谊(1928年2月遞補中央執行委員)
- 缪斌
- 吴铁城
- 詹大悲
- 陳肇英
|
---|
中央監察委員 | |
---|
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 |
---|
|
|
---|
|
| | 一中全會(3人) 1924.1.31 |
- 廖仲愷 (1924.6辭職,1924.10復任,1925.8逝世)
- 戴季陶
- 譚平山 (1924.4辭職,1924.6復任,1924.11辭職,1925.9代理)
彭素民 (1924.4通過,1924.8逝世)
- 邵元沖 (1924.6代理,1924.10解職)
- 汪兆銘 (1924.7代理,1924.11辭職)
- 鄒 魯 (1924.9代理,1924.10解職,1924.11通過)
- 丁惟汾 (1925.5通過)
- 于樹德 (1925.5通過)
- 林 森 (1925.9通過)
- 林祖涵 (1925.9代理)
|
---|
|
---|
| 一中全會(9人) 1926.1.22 | |
---|
臨中全會(9人) 1926.7.6 | |
---|
三中全會(9人) 1927.3.11 | |
---|
四中全會(5人) 1928.2.7 | |
---|
|
---|
| |
---|
| |
---|
| 一中全會(9人) 1935.12.7 | |
---|
| 四中全會(15人) 1938.4.8 | |
---|
六中全會(19人) 1939.11.20 | |
---|
十中全會(19人) 1942.11.27 | |
---|
|
---|
| | 一中全會(25人) 1945.5.31 | |
---|
二中全會(36人) 1946.3.17 | |
---|
三中全會(36人) 1947.3.24 | |
---|
四中全會(55人) 1947.9.13 | |
---|
|
---|
訓政時期監察院監察委員 |
---|
民國14年08月01日 | |
---|
民國14年09月26日 | |
---|
民國15年05月27日 | |
---|
民國15年06月01日 | |
---|
民國16年11月05日 | |
---|
民國16年11月15日 | |
---|
民國16年11月19日 | |
---|
民國20年02月16日 | |
---|
民國20年08月10日 | |
---|
民國21年10月28日 | 李元鼎(民國22年2月24日辭) · 嚴莊(民國36年3月11日辭) · 谷正鼎(民國22年7月18日辭) · 王士鐸(民國22年1月17日辭) · 王子壯(民國25年12月7日辭) |
---|
民國22年02月24日 | 熊育錫 · 王斧 · 杜羲 · 楊譜笙 · 楊天驥(民國24年8月19日辭) · 楊亮功(民國27年2月22日辭) · 胡伯岳 · 何輯五(民國23年2月7日辭) · 李世軍(民國28年4月25日免) · 呂志伊(民國22年3月10日辭) · 白瑞 · 巴文峻(民國34年10月9日辭) · 朱雷章 · 曾道(民國36年2月25日免) · 楊仁天 · 黎丹 · 王廣慶(民國28年3月9日辭) · 劉覺民 · 童冠賢(民國22年5月6日辭) · 麥煥章 · 程運鵬(民國28年7月25日辭) · 李正樂 · 吳瀚濤(民國27年2月22日辭) · 廣祿 · 馬良(民國22年9月8日免) · 梅公任 |
---|
民國22年03月10日 | |
---|
民國22年05月06日 | |
---|
民國22年09月30日 | 段宏綱 |
---|
民國22年12月16日 | 朱宗良(民國36年11月18日免) |
---|
民國23年01月12日 | |
---|
民國23年02月07日 | 杜忱 |
---|
民國23年07月14日 | |
---|
民國24年05月11日 | |
---|
民國25年04月20日 | 喇世俊(民國27年6月25日辭) · 童冠賢(民國29年11月20日辭) · 梁建章 · 王新令 |
---|
民國26年02月06日 | 蔡自聲 |
---|
民國27年02月22日 | 苗培成(民國29年10月24日辭) · 戴愧生 · 李培基(民國28年7月10日辭) · 黃少谷(民國29年11月20日辭) · 燕樹棠(民國28年9月20日免) · 張其昀(民國27年6月25日辭) · 杜重遠(民國27年5月17日辭) · 謝樹英(民國28年6月27日辭) |
---|
民國27年05月17日 | |
---|
民國27年08月12日 | |
---|
民國27年10月08日 | 劉世傳(民國31年12月11日辭) · 汪東(民國36年4月12日辭) · 韓駿傑(民國34年11月27日辭) |
---|
民國28年01月20日 | |
---|
民國28年03月09日 | |
---|
民國28年07月10日 | 何基鴻(民國34年1月22日辭) · 沈尹默(民國36年10月7日辭) |
---|
民國28年10月28日 | 吳恢量 |
---|
民國28年11月28日 | 林和成(民國33年7月24日辭) |
---|
民國29年02月17日 | 策覺林呼圖克圖 |
---|
民國29年03月02日 | 何漢文 |
---|
民國29年04月02日 | |
---|
民國29年04月13日 | |
---|
民國29年08月07日 | |
---|
民國29年10月24日 | 王述曾 |
---|
民國29年11月20日 | |
---|
民國29年12月18日 | |
---|
民國31年05月07日 | 何克夫 |
---|
民國31年05月20日 | |
---|
民國31年08月08日 | |
---|
民國31年08月22日 | 錢智修 |
---|
民國31年09月12日 | |
---|
民國31年10月02日 | 李肖庭 |
---|
民國32年01月08日 | 杜光塤 |
---|
民國32年03月20日 | |
---|
民國32年06月12日 | |
---|
民國34年03月21日 | |
---|
民國34年08月17日 | 葉望山 |
---|
民國34年09月15日 | 石熲(民國37年3月5日辭) |
---|
民國34年09月29日 | |
---|
民國35年01月15日 | |
---|
民國35年02月12日 | |
---|
民國35年02月26日 | 王冠吾 · 邱念臺 |
---|
民國35年03月21日 | |
---|
民國35年04月12日 | |
---|
民國36年02月07日 | 楊宗培 |
---|
民國36年02月25日 | |
---|
民國36年03月01日 | 曹浩森 · 陳景川 · 羅霞天 · 麻傾翁 · 王宣 · 李煦寰 · 王含章 · 伍如恭格 · 張祿 · 李不韙 · 楊永浚(民國36年6月7日免) · 寇慰祖 · 黎澍(民國36年8月2日辭) · 郭叔皋 · 魯廷奎 · 黃任寰 · 盧毅安 · 李啟輝 · 陳伯清 · 金龍章 · 李肇統 · 羅孝高 · 向乃祺 · 楊迺儒 · 馬國義 |
---|
民國36年03月11日 | 苗培成 |
---|
民國36年03月28日 | |
---|
民國36年06月06日 | |
---|
民國36年06月07日 | 陳翰珍 |
---|
民國36年07月19日 | 刑森洲 |
---|
民國36年08月02日 | 黃鳳池 |
---|
民國36年09月13日 | 任秉鈞 |
---|
民國36年09月27日 | 劉壽朋 |
---|
民國36年09月29日 | 伍伯勝 · 吳世英 · 圖佈陞吉爾格勒 · 孙秉乾 · 宋子文 · 尹鳳藻 · 敏珠策旺多濟 · 榮祥 · 穆克登寶 · 索諾恩旺濟勒 · 董仲偉 · 蔣家棟 · 袁道豐 · 達克丹彭蘇克 · 達里札雅 · 那木濟勒色愣 · 陳長樂 |
---|
民國36年10月18日 | 姚鵷雛 |
---|
民國36年10月27日 | |
---|
民國36年11月29日 | |
---|
民國37年02月07日 | 鄭仲武 |
---|
|
|
---|
|
甲項遴選者 | 江蘇省(4) | |
---|
浙江省(4) | |
---|
安徽省(4) | |
---|
江西省(4) | |
---|
湖北省(4) | |
---|
湖南省(4) | |
---|
四川省(4) | |
---|
河北省(4) | |
---|
山東省(4) | |
---|
河南省(4) | |
---|
廣東省(4) | |
---|
山西省(3) | |
---|
陝西省(3) | |
---|
福建省(3) | |
---|
廣西省(3) | |
---|
雲南省(3) | |
---|
貴州省(3) | |
---|
甘肅省(2) | |
---|
綏遠省(2) | |
---|
新疆省(2) | |
---|
青海省(1) | |
---|
西康省(1) | 姚仲良 |
---|
寧夏省(1) | |
---|
西京市(1) | 田毅安 |
---|
察哈爾省(2) | |
---|
遼寧省(2) | |
---|
吉林省(2) | |
---|
南京市(2) | |
---|
上海市(2) | |
---|
北平市(2) | |
---|
黑龍江省(1) | 于明洲 |
---|
熱河省(1) | 譚文彬 |
---|
天津市(1) | |
---|
青島市(1) | |
---|
|
---|
乙項遴選者 | |
---|
丙項遴選者 | |
---|
丁項遴選者 | |
---|
|
|
---|
1940年(民國29年)12月23日公布 議長: 蔣中正;副議長: 張伯苓 |
甲項遴選者 | 江蘇省(4) | |
---|
浙江省(4) | |
---|
安徽省(4) | |
---|
江西省(4) | |
---|
湖北省(4) | |
---|
湖南省(4) | |
---|
四川省(4) | |
---|
河北省(4) | |
---|
山東省(4) | |
---|
河南省(4) | |
---|
廣東省(4) | |
---|
山西省(3) | |
---|
陝西省(3) | |
---|
福建省(3) | |
---|
廣西省(3) | |
---|
雲南省(3) | |
---|
貴州省(3) | |
---|
甘肅省(2) | |
---|
綏遠省(2) | |
---|
新疆省(2) | |
---|
青海省(1) | |
---|
西康省(1) | 黃汝鑑 |
---|
寧夏省(1) | |
---|
西京市(1) | 郭英夫 |
---|
察哈爾省(2) | |
---|
遼寧省(2) | |
---|
吉林省(2) | |
---|
南京市(2) | |
---|
上海市(2) | |
---|
北平市(2) | |
---|
黑龍江省(1) | |
---|
熱河省(1) | 譚文彬 |
---|
天津市(1) | |
---|
青島市(1) | |
---|
重慶市(2) | |
---|
|
---|
乙項遴選者 | |
---|
丙項遴選者 | |
---|
丁項遴選者 | |
---|
|
|
---|
1942年(民國31年)7月27日公布,240名 議長: 蔣中正;副議長: 張伯苓 |
甲項遴選者(164) | 四川省(8) | |
---|
湖南省(8) | |
---|
浙江省(8) | |
---|
江蘇省(8) | |
---|
廣東省(8) |
- 陸宗騏
- 金曾澄
- 黃范一
- 韓漢藩
- 陳紹賢
- 楊子毅
- 高廷梓
- 胡木蘭
|
---|
安徽省(8) | |
---|
河北省(8) | |
---|
山東省(8) | |
---|
河南省(8) | |
---|
湖北省(8) | |
---|
江西省(8) | |
---|
陝西省(6) | |
---|
福建省(6) | |
---|
廣西省(6) | |
---|
雲南省(6) | |
---|
貴州省(4) | |
---|
山西省(4) | |
---|
甘肅省(4) | |
---|
遼寧省(4) | |
---|
吉林省(4) | |
---|
察哈爾省(3) | |
---|
綏遠省(3) | |
---|
新疆省(3) | |
---|
上海市(3) | |
---|
重慶市(3) | |
---|
青海省(2) | |
---|
西康省(2) | |
---|
寧夏省(2) | |
---|
黑龍江省(2) | |
---|
熱河省(2) | |
---|
南京市(2) | |
---|
北平市(2) | |
---|
天津市(1) | |
---|
青島市(1) | |
---|
西京市(1) | |
---|
|
---|
乙項遴選者(8) | |
---|
丙項遴選者(8) | |
---|
丁項遴選者(60) | |
---|
|
|
---|
1945年(民國34年)4月23日公布,290→314→358名 議長: 蔣中正;副議長: 張伯苓 |
甲項遴選者(199→223) | 四川省(10) | |
---|
湖南省(10) | |
---|
浙江省(10) | |
---|
廣東省(10) |
- 黃範一
- 陳紹賢
- 陸宗騏
- 韓漢藩
- 何春帆
- 鄒志奮
- 劉憲英
- 官禕
- 王若周
- 張良修
- 沈之敬(36年1月7日補黃範一)
|
---|
安徽省(10) | |
---|
山東省(10) | |
---|
河南省(10) |
- 王隱三
- 張金鑑
- 燕化棠
- 李漢珍
- 劉景健
- 田培林
- 張雨生
- 翟倉陸
- 王芸青
- 姚廷芳
- 杜希夷(36年1月7日補王隱三)
- 蔡芷生(36年1月7日補李漢珍)
- 張儐生(36年1月7日補田培林)
|
---|
湖北省(10) | |
---|
江西省(10) | |
---|
江蘇省(8) | |
---|
河北省(8) | |
---|
陝西省(8) | |
---|
福建省(8) | |
---|
廣西省(8) | |
---|
雲南省(8) |
- 李培炎
- 範承樞
- 嚴錞
- 李鑑之
- 趙澍
- 陳賡雅
- 張邦珍
- 伍純武
|
---|
貴州省(6) | |
---|
甘肅省(6) |
- 寇永吉
- 何與參
- 段焯
- 張作謀
- 陸錫光
- 馬元鳳
- 王董正(36年1月7日補馬元鳳)
- 王錫庚(36年1月7日補寇永吉)
|
---|
山西省(4→8) |
- 梁上棟
- 李鴻文
- 武肇煦
- 潘連茹
- 李培德(36年5月17日增選)
- 劉杰(36年5月17日增選)
- 武誓彭(36年5月17日增選)
- 張一善(36年5月17日增選)
|
---|
遼寧省(4→3) |
- 高惜冰(名額轉隸安東省)
- 張振鷺(名額轉隸遼北省)
- 錢公來
- 齊世英
- 馬愚忱(36年1月7日補選)
- 王化一(36年3月1日補馬愚忱)
|
---|
吉林省(4→3) | |
---|
新疆省(4) |
- 哈的爾
- 劉文龍
- 桂芬
- 烏馬爾
- 艾林(36年5月17日補烏馬爾)
|
---|
重慶市(4) | |
---|
察哈爾省(3) | |
---|
綏遠省(3) |
- 焦守顯
- 蘇珽
- 李樹茂
- 張登鰲(36年1月7日補焦守顯)
|
---|
上海市(3) |
- 奚玉書
- 陳霆銳
- 陶百川
- 金振玉(36年1月7日補陶百川)
- 蔣建白(36年1月7日補奚玉書)
|
---|
青海省(3) | |
---|
西康省(3) |
- 張緝
- 黃汝鑑
- 格桑澤仁
- 孫汝堅(36年1月7日補格桑澤仁)
- 甲絨格西(36年1月7日補張緝)
|
---|
寧夏省(3) |
- 馬兆琦
- 于光和
- 周生禎
- 白建民
- 強斌(36年1月7日補于光和)
|
---|
黑龍江省(2) | |
---|
熱河省(2) | |
---|
南京市(2) |
- 陳裕光
- 章桐
- 陳耀東(36年1月7日補陳裕光)
- 盧前(36年1月7日補章桐)
|
---|
北平市(2) | |
---|
天津市(2) | |
---|
青島市(1) | |
---|
西京市(1) | |
---|
安東省(0→3) | |
---|
松江省(0→3) | |
---|
遼北省(0→2) | |
---|
合江省(0→2) | |
---|
嫩江省(0→2) | |
---|
興安省(0→2) | |
---|
臺灣省(0→8) | |
---|
大連市(0→2) | |
---|
哈爾濱市(0→2) | |
---|
|
---|
乙項遴選者(8) | |
---|
丙項遴選者(8) | |
---|
丁項遴選者(75→119) | |
---|
|
|
---|
1945年6月19日 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45年6月至1956年9月任职 |
5+1 书记处书记[注 1] | |
---|
13+2 委员 | 毛泽东 · 朱德 · 刘少奇 · 周恩来 · 任弼时 (1950年逝世) · 陈云 (1945年8月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 康生 · 高岗(1954年8月逝世) · 彭真(1945年8月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 董必武 · 林伯渠 · 张闻天 · 彭德怀 · 林彪(1955年4月补选) · 邓小平(1955年4月补选,中央秘书长) |
---|
|
|
---|
|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
---|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 | |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56人) | |
---|
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 |
---|
|
主席 | |
---|
委员 | |
---|
| |
---|
|
林伯渠家系 |
---|
| | | | | | | | | | | | | | | 伍复明 | | 林伯渠 (林祖涵) | | 范乐春 | | 李俊 | | 朱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林秉权 | | 林秉蘅 (林秉衡) | | 林秉益 | | 林利 (林秉佑) | | 林琳 (林秉琪) | | 林苏生 | | | | 林用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