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资派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为流行于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用语,含贬义,经常用来称呼党内被視為修正主义的分子。
概要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词首次出現於1965年1月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文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條》)。
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十六条》中规定:这场运动的目的“是鬥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后来,激进分子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级领导干部,使许多干部被抄家、批斗、迫害。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和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分别被扣上“党内第一、二号走资派”的帽子。
1975年12月后,报刊文章以婉转语“党内不肯改悔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指代邓小平。“党内走资派”在1976年又被称为“党内资产阶级”。
代表人物
参考文献
參見
|
---|
主要派系 | | |
---|
党政系统 | |
---|
党军系统 | |
---|
党团系统 |
- 代表派(1921年7月—1927年4月)
- 知识派(1921年8月—1931年)
- 工会派(1921年秋至今)
- 农会派(1926年5月—1950年)
- 工农兵系(1927年10月至今)
- 红卫兵系(老红卫兵→保皇派、造反派、极左派、逍遥派)(1966年—1976年)
- 早期團派(1978年—1989年)
|
---|
|
---|
|
中共中央 | |
---|
文化革命 五人小组 | |
---|
中央文化 革命小组 | 组长 | |
---|
顾问 |
- 康生
- 陶铸(1966年8月2日增补,1967年1月4日被批判)
|
---|
副组长 | |
---|
成员 |
- 谢镗忠(1967年5月被打倒)
- 姚文元
- 王力(1967年8月30日请假检讨)
- 关锋(1967年8月30日请假检讨)
- 戚本禹(1968年1月13日隔离审查)
- 尹达(1966年被打倒)
- 穆欣(1967年9月6日戴上特务帽子)
- 郭影秋(1966年6月13日增补,1966年7月回人民大学)
- 郑季翘(1966年6月13日增补,1966年被打倒)
- 杨植霖(1966年6月13日增补,1966年被批斗)
- 刘文珍(1966年6月13日增补,1966年被打倒)
- 张平化(1966年6月13日增补,1966年8月30日回湖南)
|
---|
|
---|
国务院 | |
---|
中央军委 | 1959- 1969 | 主席 | |
---|
副主席 | |
---|
常委 | |
---|
秘书长 |
- 罗瑞卿(1965年12月撤职)
- 叶剑英(1966年5月起兼任)
|
---|
副秘书长 | |
---|
军委办公会议 (1959-1967) | |
---|
军委办事组 (1967-1969) | |
---|
|
---|
|
---|
重大案件与 事件中人物 | |
---|
红卫兵 红小兵 | |
---|
造反派 | |
---|
其他人物 | |
---|
受害者 | |
---|
英雄模范 |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十英雄 | |
---|
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 |
- 李显文
- 杨星春
- 陈洪光
- 曲月伦
- 杨庆忠
- 程德风
- 谭仁贵
- 李荣昌
- 陈昌元
- 李兴富
|
---|
|
---|
|